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按:近来,应朋友之约,周六周日带病两天,写出电视纪录片《杨家沟》的解说词,而朋友邀请的北京制作者也开始了纪录片的实地拍摄。此稿是粗稿还需继续打磨。现发在这里,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以便于在正式配音前修改完善。谢谢大家!
                     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电视记录片解说词)(画面:杨家沟全景、从观景台推向远处的大山、由暗转明摇到更远的天空)
解说词:在黄土高原腹地、连绵起伏的大山间,有一个四合院错落有致、景致别开洞天,被称为外界“小北京”的村落。
半个世纪前,一个身材伟岸的湖南人,几乎每天伫立在村里的“观星台”上,用深邃的眼光透过群山丛林,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四个月后的1948年3月21日,当他把无奈的别名“李德胜”摔进了“太平洋”里,而信心十足地恢复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大名“毛泽东”的时候,中国革命胜利的转折点,也从这里开始了!
转折之时,毛泽东握住老乡们的手,充满深情地说: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从遥远处推出片名:《杨家沟是个好地方》
     解说词:在陕西省北部、古老的无定河畔,有一个历史悠久、民风朴实、人杰地灵、文风斐然、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得名的米脂县。
米脂,是炎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仰韶、龙山文化留下的遗迹比比皆是,商周秦汉的文物、特别是东汉墓葬画像石丰富绚丽,无不体现出先人的智慧和浓郁的黄土地万种风情。
(画面:宁静的无定河缓缓流淌,万佛洞、官庄东汉墓葬群及出土的汉画像石)
解说词:这里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的故乡。传说,牡丹仙子不胜天宫的寂寞,下凡与淳厚英武的青年猎手点化成亲,仙姬聚山水秀气,集百花精华孕育后继,生女貂蝉。貂蝉饮花露吮叶霖,出落得羞花闭月,百媚多娇。皇天厚土赋予貂蝉了凛然大气,后来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她深明大义以身报国,谱写了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也与吕布演绎出“米脂婆姨绥德汉”的千古绝唱。
从袅袅升起的香火中,我们似乎穿越过时间隧道,领略千年美人的百媚千娇。貂蝉之后的一千多年,李自成从这里率领饥民造**屡建战功,竟一路高歌地打进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闯王”成了“大顺帝”。
  历史长河依旧缓缓流淌,闯王的身影却在弹指一挥间里消逝,只有占地6700平方米,犹如巨龙腾飞、雄伟壮观的,由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玉皇阁、启祥殿、兆庆宫等组成,颇有帝王之气的“李自成行宫”,默默地伫立在米脂盘龙山脚下,向游人低沉地讲述着这位农民领袖的点点滴滴。
(画面:黄土柱丛中的貂蝉洞、晚霞中的李自成行宫及有代表性的宫内局部)
解说词:差不多和“李闯王”同期的明万历年末,一个叫马林槐的汉子,拖儿带女地从山西临县迁居到了绥德马家村,开始了耕耘土地的艰难生存。到了他的曾孙马云风时,因绥德地处交通要道,税赋摊派重重,活泛的他便有了“人挪活树挪死”的想法,在康熙末年迁到杨家沟村,在继续耕耘土地的同时,做起了运输业,并在榆林通往东胜、包头的驼道上“走西口”搞起了蒙汉贸易。马云风农商并重,种运并举,成为了杨家沟的首富。加之他积极提倡教育,很快为马氏家族的日益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画面:沙尘滚滚中,迁徙的赶驴队伍,辛勤劳作的人们)
解说词:堂号,是汉民族为了认祖归宗,昭示家族精神和宗族凝聚力而给起的名字,有以堂号为主旨,形成良好家风,保持家族永远昌盛发达的寓意。
作为一个名望贵族,马氏家族更是重视堂号。自“ 光裕堂 ”始,他们家族绵延十二世,这些单独的窑洞院落都有堂号,甚至堂号达七十二个之多。
这些堂号各异的分支在家务营运中形成了不同的家风,也就流传出描述堂号的顺口溜:
平平和和中正堂;人口兴旺依仁堂;
俊人出在裕仁堂;瘦人出在近仁堂;
骑骡压马希义堂;有钱不过三多堂;
能打会算衍福堂;麸子宝贝复元堂;
说理说法育仁堂;死牛顶墙义和堂;
跳天说地大智堂;倒腾不过盛德堂;
恩德不过裕和堂;嘎咕不过余庆堂;
大斗小秤宝善堂;眼小不过万益堂;
冒冒张张裕德堂;求毛鬼胎广和堂;
鸡叫半夜仁在堂;太阳闪山俊德堂;
婆姨当家承烈堂;靠人当家衍庆堂。
读着这朗朗上口对每家堂号画龙点睛般调侃戏谑、夸张逗趣,仅有的7个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化符号的汉字,我们不得不深深感叹,来自民间创作者的无限智慧和顺口溜创作带给他们生活的欢乐之情。
到了清朝鸦片战争前后,以光裕堂掌门马嘉乐为代表的马氏家族,全面实行重农抑商,遵循儒教,耕读为本,勤俭持家,拓展基业的操持理念,家族势力壮大,生意兴旺发达。此时的杨家沟马氏庄园,一跃成为陕北地区最大的地主集团,拥有土地超过二十多万亩。即使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全村的二百四十多户人家中,仅地主就有五十五户,土改时甚至达到了七十二户,占有周围四五个县的十八万亩土地。

 1942年秋冬,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带领延安农村调查团进驻杨家沟,对这个地主集团进行了典型调查,形成了著名的《米脂县杨家沟调查》。在这份调查报告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得出了“杨家沟是全国罕见的一个地主经济条件集中的村庄”,“以有‘马光裕堂’而闻名陕北”。
(画面:杨家沟院落的全景、各个院落、门楼、影壁及许多珍贵的牌匾、《米脂县杨家沟调查》书页的特写等)。
解说词:杨家沟是一个全国地主罕见集中的村庄,也是由一个个独立的庄园或是院落构成的村庄。这样庞大的、修建在黄土高原隐秘腹地的窑洞村庄,便成了黄土高原上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窑洞,是黄土高原极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她源于原始人藏身的山洞石穴,具有取材方便、修造简易、造价低廉、经久耐用、冬暖夏凉等等许多优点。随着祖祖辈辈的人们对窑洞进行着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窑洞也由纯粹的土窑、砌口土窑发展到石窑、砖窑,等等。
米脂县城就是一个典型的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窑洞古城,她山水环抱,两山俯瞰,一桥飞担,古朴雄浑,风貌独特,由街、巷、院组成,其街道主要以东大街、北大街为主的古城一条街为骨架,其它巷道主要分布于大街两侧,形成不规则或潜规则网状,形若凤凰单展翅。古城内地面石板和石片随不同地形坡度,或平铺,或竖铺,各具特色,古朴而又富有情趣。古城一条街是整个窑洞古城聚落的主要街巷景观,店铺林立,生机盎然。众多的保存比较完整的窑洞四合院主要分布在大街的两侧,商用店铺的后面。窑洞四合院和平房与窑洞相结合的套院,布局巧妙,工艺精湛。特别是建设于民国年间的窑洞新城,使窑洞和城墙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在中国城墙史上也绝无仅有。
像米脂古城那样,大山里的杨家沟也是以连绵的窑洞建筑群为特色,当然,在杨家沟的这些窑洞群众,无论是从建筑风格与规模、还是从建筑水平与质量,马氏家族的窑洞四合院,理所当然地成为窑洞建筑的杰出代表。
处在康乾盛世时期的马家四世祖马云风,是马氏家族发家的创业起步阶段,当时修建的窑洞主要是砌口土窑,其起点也比多数农民的土窑洞高出一个档次。
到了清末的七世祖马嘉乐时期,马氏家族已发展成为兴盛富有的阶级,于是,家族的建筑水平也“水涨船高”地步入到了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 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座厅房”窑洞四合院。明,指的是正面的窑洞数量;暗,则是左右小暗院里小窑洞的数量。这些窑洞四合院依着山势,在数十个山峁与沟渠而建,既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在居住上也成为了一个松散的地主窑洞四合院的组合体。
 (画面:详细介绍杨家沟明五暗六院落等)。
     解说词:清同治年间,正当马氏家族鼎盛发展,马氏庄园大兴土木之时,西部发生了较大的回民起义,马化龙部进攻陕北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绥德、米脂的形势尤为严峻。
回回造**的消息传到了杨家沟,引起了已成富豪的马氏家族几百口老小的不安。为了防范回回们的攻掠抢劫,马氏九世祖马国士牵头组织起家族成员集资修寨子,得到了大家的拥护。
古往今来的中国农村,风水先生是最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建筑规划师。无论穷家富户,只要一动泥土必然请风水先生到场,作为宏大的寨子,马氏族人更不能例外。他们请来当地著名的风水先生,按照风水地貌的原则,选定了一座独立的龙头凤尾的孤山亦称龙凤山的风水宝地。
龙凤山涧水绕合,三山拱卫,易守难攻。于是乎,按照风水先生的摆布,在龙眼的地方建起了“南北炮台”,在龙角的位置修建了一座“观星台”、龙嘴的地方便是永远汩汩流淌出清澈泉水的“圪凹水井”,还根据军事和生活的需要,设有瞭望台、供排水设施,出入道路、广场及戏台等等。之后的马氏家族,大动土木时都悄然在这条卧龙身上,进行着有保护性地规模开发。
寨子设计好了,马氏族人动员所有的长工并召集佃户、雇佣零工,自制火药,放炮开石,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南北寨墙均修成双套城墙,各设了两道城门。
由于两个寨子的嵌入,就有了村套村、村中村、沟村寨通融和谐的新奇格局。这就给后代许多建筑学家们,从使用功能到审美情趣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至于寨子的取名,马氏族人也是颇费了一番心机。随着他们家族在杨家沟村逐渐具有了主导地位,想取代杨家的野心也就开始膨胀起来。然而,杨姓毕竟是本村的大户,根深蒂固的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再加之杨家沟是建制多年的行政区域村,在清政府那里很难轻易改变,聪明的马氏族人便玩了一把文字游戏,在马氏家族聚居的水燕沟和崖窑沟之间的主峁上,以石拱的形式箍成寨洞,勒石“骥村”,取了好马意思的“骥”字。而在“ 骥村”之后,于清同治6年箍成了“扶风寨”,之所以取名“扶风”,一说是马家祖先曾在关中扶风住过,另一说是取自寨门对联“寨名扶风洗刷一方清泰,邺城新熄扫开万里尘封 ”之意。
据说,寨子建成的同时,也给成年人配备了来复枪、猎枪等武器装备,还在镇守边寨的左宗棠大人的支持下,获得了火炮数门,各种配置下来,马氏家族的武装力量已相当于一个县制的水平。当回军的马队肆无忌惮地攻打过来时,被趋之若鹜的附近百姓都躲进了寨子里。然而,回军的马队仅冲到寨前就被齐发的火炮击退,自作鸟兽散了。
关于修寨子保百姓平安的壮举,现有同治九年,杨家沟周边10多个村的老百姓自发敬立的《马公次韩德惠碑》为证。
    (画面:逐个介绍寨子及组成部分,现存在的石碑等)。
     解说词:龙凤山上,风水最好的非“九龙口”莫属了。
修建在九龙口上的这座被村民们称作为“马家老院”的,则是晚清时期典型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倒坐厅房”窑洞式四合院复合型的古建。她的大门为硬山顶,东西两侧是月门,院子正中倒座七间木结构硬山式厅房,东西两侧6 孔是厢窑。整个建筑设计奇巧,古朴典雅大方。
与“马家老院”承前启后能相互呼应,设计更为奇巧的,是紧临着的“新院”。当地最有名的风水先生、原陕西省委书记马明方的父亲马聚财,拿着罗盘在龙凤山上量盘出“九龙口”上最好的风水宝地。特别是在从东到西80多米的一线地段上,有九个自然生成、形同飞龙的土梁。马聚财对着准备修建的马醒民说,在这个地方修建,如同龙脊托起,将会飞黄腾达。
大门“新院”的两个字,是院子的主人兼设计者马醒民题写的,有“一新皆万新”之意。这位从陕北村落走出的、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专业并在日本留过学的“秀才”,在风水先生醍醐灌顶般指教下,带着全新的建筑理念和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建筑文化巧妙地融为一体,既体现了西方建筑之典雅,又反映出陕北窑洞建筑之雄浑建筑,被后人堪称为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典范和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
只是,马醒民当年修建时并没有把九条飞龙全部昭示,只是用穿廊挑石明雕了八条石龙,暗喻着第九条龙将会在这里出现。
而历史却真的出现了巧合,这座“新院”成为天子骄子──毛泽东看重的地方,在一年零五天的转战陕北的艰难跋涉中,毛泽东仅在杨家沟的新院里就足足住了4个多月。1948年3月21日从这里走出后仅一年多的时间,毛泽东就自豪地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发出了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画面:新院各个部分介绍,毛泽东的一些资料)。
解说词:马氏新院不仅依山而建气势磅礴,而且设计奇巧暗藏机关,极具科技含量。
先看上下两个院子的排水系统,来势凶猛的山洪,会沿着山体逐级而下,起到了缓解水力的作用。如今百年过去了,这个系统完好如初。
再看这条貌似普通的小石坡,全部利用废石烂料砌成。可你仔细察看却可以看出这些石料插成的是“水推云”图案。据说,当雨水从上而下流淌的时候,这些云朵就像天上的云彩那样缓缓地向上飘动。
走到室内不难看到,这个一线相通的三孔窑洞的进出门却建在侧旁,为的是改善黄土高原窑洞通风不畅的问题;在这个洗澡间里,水却是通过进水孔和排水孔实现的;更为惊叹的是,窑里的取暖竟全部采用了地暖方式,窗外地灶烧木炭,碳烟通过下面的烟道使地板发热达到取暖的目的;就是窑洞内的墙壁,也是粉碎了小河里的礓石并与纸浆、糯米粥、沙子等调合反复打磨成的。整个是一个完全的环保建筑。
(画面:最好使用电脑动画来演示这些高科技的设计)
解说词: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留学生马醒民设计并修建了匠心独运的“新院”,而米脂的一些能工巧匠也修建出一座座别致独特的院落,引得后人为之赞叹。
在这些院落中,距离马氏庄园三十多里地的刘家峁村姜氏庄园是一座民居建筑中的奇葩。而姜氏庄园的主人,却和马氏家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姜氏庄园主人姜耀祖的爷爷叫姜安邦,曾在杨家沟马氏庄园里当长工,聪明伶俐、勤劳能干的他,很快赢得了主人的恩宠,不到两年时间就当上了账房先生。像古书里写的那样,浪漫的故事也真的发生在在姜安邦的身上。他和主人马嘉乐的妹妹私定终身且偷偷在小姐的肚子里播种了情种。生米做成了熟饭,丢不起人的马嘉乐只好把妹妹嫁给了身份低微的姜安邦。

 抱着美人归的姜安邦回到了刘家峁,可是面对生活无论怎么辛劳也摆脱不了尴尬的境地。看着妹妹一家的艰难,马嘉乐心里也十分不安。于是,他拿出一叠陈年的死账交给贫穷的妹夫,说这些死账只要收回了就全部归你。聪明的姜安邦想方设法地把死账变成了活钱就咸鱼翻身,在米脂城创办了“崇盛西商号”走上了富裕。到了孙子姜耀祖时更是成为一方富甲。
颇有抱负的姜耀祖真想光宗耀祖,请来了北京的建筑专家并召集米脂的能工巧匠,历时十三年建成了陕北典型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姜氏庄园。
“宁眠弯弓水,不居背弓溪”,姜氏庄园背靠群山,面迎绿水,依山就势,雄浑奇特,坐落在牛脊梁山湾三面环山的怀抱中,面向东南开口,恰似一个硕大的元宝,或像一头金牛卧在山窝里,符合“负阴抱阳”的风水理念。而更为巧妙的是,主人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地貌,运用园林理论中“步异景移”、“峰回路转”的构图手法,分别将底层的下院坐西北向东南,中院和上院坐东北向西南,使各院都能争得良好的空间和方位,获得日照时间充足的效果,两相得宜,是聚财纳福,人才两旺的理想形胜。
整个庄园占地40余亩,由上、中、下三院及碾磨院、葡萄院、鸡鸭棚、库房、井楼、炮台、寨墙等部分构成。园内的台阶为365个,正合一年的天数,寓意一年四季,天天吉祥,岁岁平安,步步登高。大到整体设计,小至局部结构,无论防御体系,还是水利系统,构建精巧地形成一个完整的配套体系。
在我们惊叹设计精巧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这里的科技内涵。
这个围墙上的小方窗,竟是一台土电话,用于各个院落的传话。院中的这个大石床更是别具独特。无论是烈日炎炎的中午,还是繁星点点的夜晚,主人都可在大石床上悠闲自得,安然惬意地乘凉休息。而环绕石床底部的石槽起什么作用呢?原来,在主人睡觉前将水倒入石槽内,可以隔离虫、蝎的侵袭。
在东院的背墙上,有一个类似于今日冰箱的小圆窖,即使到了炎热的夏天,这里的肉食也保证新鲜。
有吃喝就要有拉撒。姜氏主人的这个厕所同样讲究舒适,这把用榆木打制的坐式便椅扶手圆滑,靠背镂刻“寿”字图案,坐板挖孔和下面的粪坑相连,右侧留有小便石槽,坐在通风透气的便椅上,既能自得其所又可观望对面的无限风光,也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
    (画面:逐个介绍姜氏庄园内部)
 
“开明进步办学堂,英才辈出洋财主”。马氏家族之所以能繁荣昌盛,英才辈出,和他们“以农为本,耕读传家,好义可风,乐善开明”的处世理念和生活信条有直接的关系。
早在清康熙年间,马云风就创办起家塾,延请西席教子学文,参加科举求取功名。
清道光年间,马嘉乐创办了3所私塾,使马家子孙、亲朋子弟和邻村孩子都能读私塾求功名。以光裕堂为例,他们有五子十一孙获了官职品衔。在25个曾孙中有18人取得功名或官职,3人出国留学,剩余的也均上过私塾。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中,光裕堂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者47人,其中厅局级以上领导干部达到43人,高中级职称55人,大专以上学历138人。
辛亥革命前后,马家学堂里便有12名远赴欧洲、日本的留学生,还培养出原西北大学校长、教育家马师儒,原延安大学校长、教育家马润之,原陕甘宁边区米脂中学校长、延安行知中学校长马济川,原《人民日报》编委、《光明日报》副总编马沛文,原《西安晚报》总编马汉卿,原国务院财委办公厅主任马豫章,电力及自动化专家马师亮,纺织专家马师尚,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马明方等英杰。
与马氏家族崇尚文化相反的是,作为马家外甥的姜家却没有逃脱“富不过二代”的咒语。拥有多个产业的姜家,在偌大的姜氏庄园里未办起一个学堂却办起了一个烟房。在这孔阳光明媚、舒适安静的窑洞内,精致的烟枪、灯具,吸引院内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趋之若鹜。
吸食鸦片,消磨岁月的的日子,究竟烧掉了多少银两是无法计算的,但姜安邦、姜耀祖几辈人创业奋发的精神却在袅袅烟雾中消磨殆尽,要是家道不衰败反而是没有道理的!
(画面:大烟房及部分烟具、照片等)
儒家道德的熏陶与厚重文化底蕴的沉淀,潜移默化地奠定了马氏地主集团的“仁爱”与“开明”。
光绪三年,天下大旱,秦晋大饥,灾民流离失所。马氏家族以十世祖马子衡为代表,组织家族成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捐黄钱千万。
光绪二十五年与二十六年,又是连年干旱,三千灾民齐聚杨家沟,马氏家族开设粥场竟然长达两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事后获救灾民为了颂扬救民与水火的美德,特意敬立了《马公子衡德惠碑》。
民国十八年,马醒民大兴土木修“新院”的时候,正是陕北的大灾荒年。为了挽救灾民,马醒民以工代赈,历时十年,拯救了许多贫民的生命。抗日战争期间,马氏地主集团审时度势,积极响应减租减息政策,仅光裕堂给三五九旅赠送粮食1700石。
而在1947年,当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来到这里时,开明的新院主人马醒民,甚至将自己的院落满心喜欢地赠给了中国革命。
    (画面:一些庙宇及图画、影视剧资料等)
     每个人的一生都回遇到很多的转折之机,但是,杨家沟发生的转折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因为这里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胜利!
历史永远铭记着这一天: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主动撤离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高原的艰苦跋涉。
在随后的一年零五天里,他们行程两千多华里,辗转12个县、驻留过40个村庄。1947年10月,毛泽东驻扎在佳县的神泉堡的时候,眼看冬季就要来临,有人便建议不远处的米脂杨家沟是一个地主集中的大庄园,四面环山,极其隐蔽,是极好的过冬地方。于是,毛泽东带领中央机关的600多人,于11月22日进驻到了杨家沟。从此,杨家沟和中国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十二月会议”和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及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
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它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报告第一次向全国宣布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基本经济纲领。
在这里,毛泽东从事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仅编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的就有《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十一篇雄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这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领导和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领导开展了全国土地改革运动。
在这里,毛泽东、党中央从事的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意义深远地影响着全国,在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脚步匆匆而过,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张闻天的旧居,“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及前委扩大会议”、“庆祝宜川战役大捷大会”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的旧址,中央政治部、亚洲部保卫科、供销科旧址,中央机关战地医院及新华社旧址等依然静静地矗立着。
从这些文字、图片和实物中,我们似乎听到了金戈铁马的中国革命,在这里出现的巨大转折。
作为红色革命文化的载体,杨家沟拍摄了《西安事变》、《张思德》、《延安颂》等许多影视作品,将永远启迪着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
 
(画面:一些庙宇及图画、影视剧资料等)
目前,杨家沟革命旧址是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我们站在杨家沟的观星台上放眼远眺,全国著名的文化县---米脂又有了新的发展,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黄土高原上。
被誉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面旗帜的高西沟,经过三代人长达六十年的艰苦奋斗和科学治理,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目前,已跻身于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的高西沟景区,已建起了水保生态展览馆、松柏生态林区、休闲农家窑洞和农家游乐园等15处景区。
在昔日的貂蝉故里柳家洼,依托资源优势,通过新农村建设,高原出平湖。形成了峡谷旅游风景区和花卉园、鲜果园、民俗园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新村与文明、富裕、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耳目一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画面:高西沟、柳家洼等)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把杨家沟带出了大山,走向西柏坡,走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今天,富裕起来的杨家沟人,敞开宽阔宏大的胸怀,吹起激情的唢呐,扭起火红的大秧歌,用陕北人粗犷豪放的热情,喜迎五湖四海的宾客。
朋友,欢迎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yulinshizx.com/yltb/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